篇一: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想知道现在春节的年味究竟如何那,我们现在对于春节还有那些习俗实在保留,春节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调查时间:20XX年2月10日-2月22日
调查地点:温州永嘉上塘
调查人:郑昊
调查问题:过年的有关习俗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
调查结果:
一、年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各种民俗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永嘉上塘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1.掸新:也称换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永嘉上塘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我们家每年妈妈会请钟点工来帮忙)
2.晒酱油肉和带鱼鲞
永嘉上塘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带鱼。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永嘉上塘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鱼鲞”,很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今年老妈也动手晒了酱油肉和带鱼鲞,味道很好!)
3.冬至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4.捣年糕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或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5.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外婆家每年今天还是会准备这些食品,祭拜后就会分给大伙吃了。这天他们还会煮红薯、芋头、荸荠)
6.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最近几年,上塘码道西街上有很多灯笼和对联红纸卖)
7.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永嘉上塘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我每年都是现在外婆家吃再去奶奶家,一般都安排在店里了。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如看春晚节目,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8.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9.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永嘉上塘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10.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
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大家也不在讲究在新年穿新衣了。
11.祭神祭祖
妈妈说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她说她小时候爷爷外婆总会在祭神祭祖之后,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
12.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在我们这过元宵节,和在其他地方过元宵节是截然不同的,元宵节有着自己的地方特征。吃汤圆、划龙灯。我们划龙灯叫成划龙船,在温州话里,船这个字的读音和圆是一样的。上塘几个村里这几年都有划龙灯,家家户户很早就为此准备贡品呀什么的,很热闹。各村的龙灯要在正月十五出来汇龙,正月十六就要全部“熄灯”——在庙里烧毁祭神。
一,引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户户换上新的门符,迎着送暖的春风和初升的阳光,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尽情描绘出一番热闹的过年气象,让一代代人单单从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对春节充满了向往。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春节也是中国民俗传统中最热闹浓重的节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被这种浓烈的氛围裹挟着去千里奔波与家人团聚、给亲人和朋友拜年祝福,还免不了发红包或接收红包、发短信或接收短信、请客吃饭或被请客吃饭然而,也不管你愿不愿意,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始发生
改变,年复一年的春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但人们的过年方式却在一年年累积着发生悄悄的改变。
时间流逝中,过年悄然在变。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年的形式也与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尤其近年来,“西风”在中国盛行,洋节被许多年轻人推崇,其势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正在渐渐淡化。太多的琐事阻断了回家之路,过年团圆成了奢望;打个电话代替了串门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温情的笑脸;年夜饭从家里吃进了饭店,少了全家人动手过年的热闹;常年的衣食丰裕也没有了对穿件新衣、吃顿好饭的欲望,过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吸引力。唯有时禁时放的鞭炮声,还在维持着传统的年味。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1,调查目的通过对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年味的切身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剖析这些现状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春节风俗习惯、弄清现今春节习俗保留情况,从而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呼吁更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以及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相应的贡献。期待最终能够促成传统文化的长久繁荣,以及广大大学生积极学习各地春节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的美好图景。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再辅以文献法。其中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同时在课题的讨论和问卷编制方面都得到了我院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使问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整个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
(1)文献法:小组各成员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经由小组成员多次讨论,制定问卷,交由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再经预调修订而成的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栏和情境选择题两个部分,共十八个题,分别从大学生对春节文化的参与程度、春节的娱乐活动、年货的置办、拜年的方式以及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五个维度出发。
3,调查过程
本次寒假调查对队员共11人,共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5.33%.而在286份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70.7%,城镇户口的学生占28.9%;男生占总人说的49.5%,女生占总人数的50.2%。在本次调查,问卷全部面向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发放,回收率也很高。
表一您的家乡?
表二
您的性别?
4,数据统计
(1)将所有的回收问卷进行筛选,筛除废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2)将编号后的有效文卷由调查组成员输入SPSS11.5系统,以单变
量的描述统计和因素间的交互分析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春节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经调查,了解了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亲自参加春节传统活动的情况。在问卷中列出的祭灶王神、吃年夜饭、除夕守夜、收发压岁钱、放烟花爆竹、拜年、参加庙会、贴春联年画、祭祖、喝腊八粥、扫尘共十一项常见春节传统活动中,11.1﹪的大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少于5项,73.4﹪的大学生亲自参加5至8项,15.0﹪的大学生亲自参与9至11项。
表三
表四
春节期间,参加这些活动一般会花费您假期的多少时间?
结果显示,88.4﹪大学生会亲自参与其中5项及5项以上的春节传统活动,并且有75﹪的学生会花费一半甚至全部的时间参加这些传统活动。这些数据说明春节传统活动在现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大学生们也大都愿意花费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春节的娱乐活动
表五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在家看电视、上网?
表六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旅游?
表七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看舞龙舞狮,听戏曲?
表八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除夕看春晚?
表九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走亲访友?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春节期间,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仍很好地保留着我国春节活动的主要传统习俗。他们大多会选择看电视、上网,在除夕夜则同家人一起观看春晚守岁、放鞭炮,还有正月里走亲访友等等。然而,对于舞龙舞狮和观看戏曲这一类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的传统春节活动,大学生们却了解得很少,接触得不多,参与度也还远远不够,资料显示,仅有4.9﹪被调查者在春节期间会参加到此类活动。相应的,对于近几年新兴的过年方式——在外旅游,也还为深入到大学生的群体中。仅有5.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游过大年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春节回家与家人团圆是具有重要
意义的。三,年货的置办
表十
近几年春节,你们家置办年货,是购买的还是自制的呢?
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年货,有的是自家亲手制作,有的则是在外购
买。根据调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有5.2﹪的人表示从来都为在家自制过年货,64﹪的人表示很少或今年很少自制年货,而有
30.8﹪的人却表示一直都是购买年货过大年的。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供应齐全,人们越来越热衷于选择购买年货。四,拜年的方式
表十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坚持登
门拜访,这样才有诚意?
表十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电话拜
年?
表十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明信片
拜年?
根据调查了解到,虽然近些年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更加的多种多样了,但是仍有83.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拜年要坚持登门拜访,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诚意,这种观点既是对中国春节传统风俗的尊重,更是符合我国礼仪之邦的地位。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电话拜年是不够正式的,而且这种拜年方式对于增进亲友感情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至于明信片这种古老而意蕴深刻的拜年的方式,被调查者中高达97.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可表明这种方式在现今基本被人们放弃了。
五,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
表十四
您认为,现在,过春节的现实意义的是什么?
表十五
您认为,现在的年味浓吗?
表十六
近几年,春节气氛在部分人群中变淡,您对此有何看法?
表十七
由上表可得知,春节对于73.9﹪的被调查者的现实意义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过大年。然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2﹪的人认为如今的年味已没有过去那么浓了。表十六进一步表明,受访者中32.8﹪的人对年味越来越淡感到忧心,并且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春节传统的不尊重,希望人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而关注。随之
而来的是,51.6﹪的学生更是认为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春节期间的心情并不轻松。
四,思考与建议
(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当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传统节日本身所包含的祭祖、祈祷、迷信、攘除等神秘色彩失去了光环、当所有体现春节集体性、共同性情感话语的仪式活动渐渐消失而蜕变成个体性的活动时,我们很难再对“年味变淡”的抱怨有所怀疑。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有着特殊寓意的节日。人们总是希望在这个节日中,看到来年幸福美满生活的可能。如何让人们在以后的春节中继续感受到它的魅力,重拾对春节过年的热切盼望,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2)唤起民众意识,在全社会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当下,国人的民族素养普遍不高,这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后果,不少人对年俗活动不热心、不参与,甚至认为那些是过时落伍的东西,是老头老太太才干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上,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积淀不
足,具体方法与措施仍停留在表面。当一个个语数英人才被成功塑造,而我们却吃惊地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不关心、不在意,这是多大的悲哀!传承传统年俗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着手,同时大力唤起民众正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修养,为传统年俗文化的复兴保驾护航。
(3)将传统与现代衔接,这样既可以丰富其原有内涵又不能断纳入新质。依托于农耕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来的过年习俗因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追求而“魅力”日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将传统与现代衔接成为传统年俗文化突围的出路所在。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年味儿”的精髓。在祥和喜庆的氛围中尽情欢乐只是过年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但饱含民族情感的民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要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我们还应有所思索,春节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思想。现在的我们,更多的仅仅是把过年当成了一个节日标识在渡过。兴盛传统年俗文化首先应抓住“年味儿”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发扬。可以在大街小巷通过戏曲、说唱等方式向人们讲述年兽的传说及年俗文化的起源、发展,还可以向社会开放民俗博物馆之类的文化教育场所。光是让人们在吃吃喝喝中度过年节,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于物欲横流中,吃过玩乐过之后什么都没留住。
另一方面则是进行产业化营销运作。保护春节传统,就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春节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国际认同。也只有给春节传统赋予新的元素,才能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才能增加春节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洋节之所以热,在于它有时尚、有品位的标签,而商家正是营造这一效应的主力军,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激活传统年俗文化应转变观念,把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年俗文化所积淀的丰富故事可发掘为影视作品、卡通动漫及电脑游戏的良好素材,如除夕夜年兽的形象便可进行一系列产品开发。
五,结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我们反封建迷信,却把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民俗都作为封建迷信反掉了,以致于新的文化传统没有形成,而旧有的文化传统都被当作腐朽的东西抛弃了,这是造成春节等民俗越来越淡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民俗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被淘汰。”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都是传承者。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定要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春节传统文化的责任,并促使其创新发展、永葆活力,长久的繁荣下去。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
近年以来,总听闻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听的多了,再有自己的感受,觉得确实是这样的道理。适逢寒假,在家无事,为了验证是否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感受,便制作了一份关于春节年味的调查报告,放到网上,进行验证。
问卷很短,只有十道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题一题的地进行分析,看最后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吧
通过第一道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春节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占了近七成,说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和家人过春节,把除夕团圆作为一种值得坚守的传统。但与此同时,仍有近三成民众春节没有与家人在一起,这里可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是,多少都和现代社会这残酷的竞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可能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也不能回到故土。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大的现实参考意义的,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实际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1到5岁的青壮年的群体是本次调查的主体
人群,他们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调查的覆盖面做的也还不错。
从本图中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民众都认为现在“年味”越发淡薄了!这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作者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或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年味”淡薄的现象,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行,现在必须就行动起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作者所给出的导致“年味”变淡的四大原因中——“社会心态浮躁,人们只关心眼前利益,忽视了情感交流”,这一条原因尤为受到大家的赞同,可见大多数人的确认为浮躁的社会心态对如今的“年味”淡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这一道题能引起大家的警觉,莫要随波逐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挽救我们
淡薄的“年味”吧!
承接上一道题的问答,在这道题中,作者煞费苦心地给出了六种解决“年味”淡薄问题的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84位答题者中,40位都选择了从自身做起的方法,这让作者感觉到很是欣慰,我愿意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会感受现在所谓的“年味”淡薄了!
这道题是道必答题,100位受访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与家人欢聚一堂的浓浓亲情”和“与朋友久别再聚的不变友情”是得票率最高的两个选择。从中可以看出,现今的国人并非如同大家想象的那样忽视亲情的友情,相反,国人对这两种情谊的珍视难分伯仲,都很看重才是真实的情况,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朋友和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赖!
在最后的三道题中,作者试着调查了一下国人对于春晚的一些看法和对咱们春节以后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可能认识尚很粗浅,但是,希望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那到底春晚在大部分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分析。
在这道题中,作者首先想到春晚对于增加我们普通人过年的“年味”作用和影响如何?从图中不难发现,在春晚是否有增加“年味”的作用这点上,国人的心态是比较纠结的,有用和无用论者平分秋色,几乎是各占一半,也难怪每年的春晚总是这样具有话题效应了,本身就是毁誉参半啊!
很自然的,作者紧接着问出了春晚是否值得继续办下去的问题。不过,国人吐槽归吐槽,接近五成的民众还是觉得春晚有值得继续办下去的必要的。但是,仍然有三成左右的民众对春晚的存在嗤之以鼻,认为毫无继续举办的必要,这应当引起春晚制作组的重视!
在问卷最后,作者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否看好春节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并非绝大多数的民众都看好我国春节的未来发展,看好者仅占45%,同时不看好的民众比例也达到了32%,从这道题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人对我国春节未来发展趋势的迷茫或者说不信任。看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觉醒,不要让我们传统的春秋佳节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个华夏子女都应当好好努力!
[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篇二: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于__年1月26日至__年2月17日期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长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文化习俗时,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
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2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__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
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
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
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Z“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
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我的家乡济南又称泉城是山东省的省会,因泉水满城而得名。但是这次要介绍的不是济南的闻名遐迩的泉水而是我们过年的习俗。其实过年这个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这一天,而是从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十五。我将从年前、年中、年后,来讲述济南的过年习俗。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到过年的这一段时间。过小年我们又叫送灶,据老人们说老年间的讲法是灶王的权力很大,不但管千家万户饭碗的稀稠,还管人间的善恶祸福,如果触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祸人间。因此,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大鱼大肉好酒供奉,烧冥币填实他的腰包。所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象年三十一样丰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顿,我想这就是过小年这个名称的由来吧。当然了,我们家是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了传统山东人往灶上帖对联的习俗了,只是大家找个理由一起聚聚。而且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为小年之后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们要大扫除的日子了。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各家各户在送灶以后就开始进行大扫除置备年货了。大扫除的时间长短要视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我们一般去他们那里过年,我们总是先给他们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忙活完了以后再打扫自己家。因为这次的扫除一定要彻底,连墙顶什么的都要扫到,所以会持续1-2天的时间。扫除之后就是置备年货的日子。
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超市、大卖场的,所以用的年货一般从济南一个四里山的地方买。用的年货几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买的,由于四里山热闹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买些家里给小辈的礼物玩具,给长辈送的衣服鞋帽。对了,还有春联、福字、摆设、鞭炮、新衣服。用的年货只是年货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食物!由于过年的时间长又没有人再卖菜了,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买好。鸡啊、鱼啊、菜啊、粮食啊、油啊都是十几斤,几十斤一买的。冰箱里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储藏室里。山东天冷,每家每户都有储藏室,这样才可以保证买回来的东西不会冻坏(天这么冷,腐坏的事情就更不会发生了)。用的吃的都买好以后就开始做吃的年货了。
这吃的"年货花样繁多,待我慢慢回忆慢慢道来。
第一样,香肠,别看这香肠看起来黑不拉及的没什么相貌,但是吃起来香味十足回味悠长。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酱油喂制一天。等颜色都透进肉里以后,拿一个漏斗在漏斗的一头套上肠衣,将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点点将肉塞入肠衣中。肉不能塞的有空气,但也不能塞的太紧以免将肠衣挤破。做完了以后要放到户外背阳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后才能晾,估计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够冷肉不会坏吧。等个五六天吧香肠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时候放在笼屉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肠还会作为礼物,街坊邻里的互相赠送,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各取所长等到来年再改进。
这个东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捣鼓了30斤的香肠,现在就开始没事吃一根,意犹未尽啊。
第二样,腊八粥,刚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回家问了父母以后才知道,这腊八粥就是我们山东的八宝粥。这八宝粥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红枣、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红豆、大米这八宝熬成,喝的时候小孩们还喜欢放点糖这样更好喝。
第三样,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除了要熬腊八粥以外还有一个重头戏是腌制腊八蒜。这蒜在这一天腌也有一个讲究,说是因为在其他的日子腌蒜腌出来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出来的蒜是绿色的。大人们将前几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新蒜在腊八这一天放到坛子里倒上醋什么的(再有什么我就忘记了)盖上盖子,这里面是绝对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坏,所以吃的时候先要把筷子擦干才能捞蒜。这是过年时候吃的咸菜之一。
第四样,萝卜干,这是在过年时候吃的另一样咸菜。做法是把青萝卜切成一指半宽、一指长的条状,洗好、晾干,再在每条萝卜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盐等等不同香料然后放在户外,随吃随拿。洗洗就好,这时的萝卜已经完全没有了辣味只剩下萝卜的香气。我很喜欢吃。
第五样,炸货,这是一个统称,其中的花样其实有很多,包括翻花、馓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将面压成薄面饼,切成一条条长方形的条,在每条的中间切三条缝,将面条的一头从中间的那条缝中翻出来放在油里炸就行了。其他两种东西估计都有卖的,就不细介绍了。济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济南人过年风俗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美食,做时先要将藕切片,在每两片藕中间放入由肉与韭菜等东西做成的馅,再将塞进肉的藕裹面放油里炸,出锅。茄合的做法类似,就是将藕换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这些东西现在过年我婆婆家,娘家都会做很多,不过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妈妈做的种类多,婆婆还会做面鱼之类的。
第六样,蒸馒头。馒头虽然是山东人的主食,但是过年时候蒸的馒头是不一样的,里面要放进一定的糯米面让馒头软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里做出一个形状。那些形状大多是兔子、鱼、莲花与福童,很小的时候家里还这么做,到了初中后就改成做个大馒头上面放很多枣之类的,简单化了,主要是开始有卖的,直接年前买好现成的留着过年了。
第七样,苏锅。这又是一个美食,但是做法很烦琐。先要找来一个大锅,在锅底放一层白菜一层香料,一层藕一层香料,然后再放一层肉一层香料上面再扑一层鱼一层香料,一到两只鸡一层香料,而且每层的中间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黄豆做间隔。其中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增减,但是摆放的顺序是一定不能乱,这样菜的滋味才能一层一层渗透下去,最后产生一种难以言寓的美味。再将锅内放水,大火烧开,调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后放在户外,等过里的水都成胶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块放在盘子里吃。鸡中有鱼,鱼中有鸡,荤中有素,素中有荤,滋味绝了。我到现在逢年过节都让我婆婆准备材料做,我特别喜欢吃这些。
到这里,在我记忆中年前要准备的东西就基本齐了。随着人们一边置备年货,除夕就一天天的到来了。除夕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过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备好的炸货,男人们在聊天、忙活贴年画、挂鞭炮什么的,女人们就在厨房里聊天包饺子。这一天人们一般中午不吃饭,中午就吃点备的年货,晚饭是最主要的。晚饭上,除了年货的大集合还有很多的鸡鸭鱼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辈们按辈分依次入座。如果过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开就开两桌。喝酒的男人们坐在客厅的一桌,女人与小孩坐在靠厨房一边的一桌,这样既不扫兴又方便端菜,席间两桌敬酒谈笑
好不热闹。到了12点就是该放鞭炮的时候了,一家人都到户外听着鞭炮声除岁。放好鞭炮以后就回屋里吃饺子,山东的饺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里面有硬币,吃到最大面值的人来年会有最大的运气,大家都喜气洋洋。吃过饺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简单一收拾就上床睡觉了。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开始拜年。
山东拜年也不是随便拜的,大年初一,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说头的,老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所有压岁钱就是为了不叫“年”祸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古代人们把年称为“年兽”,俗话说年兽是吃小孩的!所以给孩子点钱不叫“年兽”祸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报喜!告诉大家“年兽被”吓跑!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初二,这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姑爷跟老婆回家的日子!这天几乎与30一样1样!也是很快乐的哈!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天大家都穿的喜气洋洋到大街上,公园里看花灯、猜灯谜、放荷灯。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轻人出来玩的日子有些老人并不参加。只见得这大街上的帅哥美眉各个打扮一新,三三两两游走于花灯之下,如玉美肤点缀着人间红尘,让人如痴如醉。
正月十五吃过了元宵,这年就算过去了。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4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
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
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
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篇三: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春节年味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年味调查报告范文
在不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时,我们必须开展调查以搞清情况,最后用调查报告将调查成果展示出来。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年味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一、年味淡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
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二、造成年味变淡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
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三、怎样改善现在的年味淡化问题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篇四: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通用8篇)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需要调查清楚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1一、标题
关于当地民众过春节有哪些习俗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目的调查本地过年有哪些民俗、活动,了解这些民俗的由来,体会人们过年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祥和的气氛。
三、调查时间
20xx年寒假期间
四、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观察周围邻居的举动,体会春节民俗。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民俗。
五、调查全过程
1、除尘——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祈求
腊月二十四这天,爸妈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里外彻彻底底清扫一遍。我问爸爸这时为什么要打扫?
爸爸告诉我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除尘就是除陈布新,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所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年终大扫除。于是我自己也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扫好后我赶快去邻居家一看,他们也在忙忙碌碌的大扫除呢。
2、备年货——显示过去一年好收成,大家都富裕了
家家户户都磨粉蒸糕、炒花生蚕豆、自制酒酿、腌鱼腊肉、杀鸡
宰羊;菜市场里人山人海、非常拥挤;超市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好一派丰收年的景象!
3、贴春联、“福”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告诉我说:“‘福’字要倒着贴,意义着‘福’到了”。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4、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相互敬酒,边吃边乐,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听妈妈说在当晚的菜肴中,必须有鱼,而且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在守岁时备了很多的糕点瓜果,而且都有说法,都是好口彩:吃苹果(平平安安),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5、放爆竹——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过去,新年来了
十二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大家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6、拜年——互送祝福,互增感情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就去拜年了。我挨个给长辈们拜年,祝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长辈们也给我拜年,都祝我学习进步、快乐成长,还给了我许多的"压岁钱,我非常高兴。
据资料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当地过年的这些民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我也充分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2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
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3【调查人员】:
xxx【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寻访老人
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
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
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
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4一、调查目的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
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5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
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
查电脑
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
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6调查背景及目的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
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7我的家乡济南又称泉城是山东省的省会,因泉水满城而得名。但是这次要介绍的不是济南的闻名遐迩的泉水而是我们过年的习俗。其实过年这个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这一天,而是从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十五。我将从年前、年中、年后,来讲述济南的过年习俗。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到过年的这一段时间。过小年我们又叫送灶,据老人们说老年间的讲法是灶王的权力很大,不但管千家万户饭碗的稀稠,还管人间的善恶祸福,如果触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祸人间。因此,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大鱼大肉好酒供奉,烧冥币填实他的腰包。所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象年三十一样丰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顿,我想这就是过小年这个名称的由来吧。当然了,我们家是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了传统山东人往灶上帖对联的习俗了,只是大家找个理由一起聚聚。而且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为小年之后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们要大扫除的日子了。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各家各户在送灶以后就开始进行大扫除置备年货了。大扫除的时间长短要视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我们一般去他们那里过年,我们总是先给他们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忙活完了以后再打扫自己家。因为这次的扫除一定要彻底,连墙顶什么的都要扫到,所以会持续1-2天的时间。扫除之后就是置备年货的日子。
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超市、大卖场的,所以用的年货一般从济南一个四里山的`地方买。用的年货几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买的,由于四里山热闹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买些家里给小辈的礼物玩具,给长辈送的衣服鞋帽。对了,还有春联、福字、摆设、鞭炮、新
衣服。用的年货只是年货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食物!由于过年的时间长又没有人再卖菜了,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买好。鸡啊、鱼啊、菜啊、粮食啊、油啊都是十几斤,几十斤一买的。冰箱里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储藏室里。山东天冷,每家每户都有储藏室,这样才可以保证买回来的东西不会冻坏(天这么冷,腐坏的事情就更不会发生了)。用的吃的都买好以后就开始做吃的年货了。
这吃的年货花样繁多,待我慢慢回忆慢慢道来。
第一样,香肠,别看这香肠看起来黑不拉及的没什么相貌,但是吃起来香味十足回味悠长。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酱油喂制一天。等颜色都透进肉里以后,拿一个漏斗在漏斗的一头套上肠衣,将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点点将肉塞入肠衣中。肉不能塞的有空气,但也不能塞的太紧以免将肠衣挤破。做完了以后要放到户外背阳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后才能晾,估计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够冷肉不会坏吧。等个五六天吧香肠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时候放在笼屉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肠还会作为礼物,街坊邻里的互相赠送,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各取所长等到来年再改进。
这个东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捣鼓了30斤的香肠,现在就开始没事吃一根,意犹未尽啊。
第二样,腊八粥,刚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回家问了父母以后才知道,这腊八粥就是我们山东的八宝粥。这八宝粥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红枣、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红豆、大米这八宝熬成,喝的时候小孩们还喜欢放点糖这样更好喝。
第三样,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除了要熬腊八粥以外还有一个重头戏是腌制腊八蒜。这蒜在这一天腌也有一个讲究,说是因为在其他的日子腌蒜腌出来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出来的蒜是绿色的。大人们将前几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新蒜在腊八这一天放到坛子里倒上醋什么的(再有什么我就忘记了)盖上盖子,这里面是绝对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坏,所以吃的时候先要把筷子擦干才能捞蒜。
这是过年时候吃的咸菜之一。
第四样,萝卜干,这是在过年时候吃的另一样咸菜。做法是把青萝卜切成一指半宽、一指长的条状,洗好、晾干,再在每条萝卜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盐等等不同香料然后放在户外,随吃随拿。洗洗就好,这时的萝卜已经完全没有了辣味只剩下萝卜的香气。我很喜欢吃。
第五样,炸货,这是一个统称,其中的花样其实有很多,包括翻花、馓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将面压成薄面饼,切成一条条长方形的条,在每条的中间切三条缝,将面条的一头从中间的那条缝中翻出来放在油里炸就行了。其他两种东西估计都有卖的,就不细介绍了。济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济南人过年风俗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美食,做时先要将藕切片,在每两片藕中间放入由肉与韭菜等东西做成的馅,再将塞进肉的藕裹面放油里炸,出锅。茄合的做法类似,就是将藕换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这些东西现在过年我婆婆家,娘家都会做很多,不过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妈妈做的种类多,婆婆还会做面鱼之类的。
第六样,蒸馒头。馒头虽然是山东人的主食,但是过年时候蒸的馒头是不一样的,里面要放进一定的糯米面让馒头软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里做出一个形状。那些形状大多是兔子、鱼、莲花与福童,很小的时候家里还这么做,到了初中后就改成做个大馒头上面放很多枣之类的,简单化了,主要是开始有卖的,直接年前买好现成的留着过年了。
第七样,苏锅。这又是一个美食,但是做法很烦琐。先要找来一个大锅,在锅底放一层白菜一层香料,一层藕一层香料,然后再放一层肉一层香料上面再扑一层鱼一层香料,一到两只鸡一层香料,而且每层的中间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黄豆做间隔。其中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增减,但是摆放的顺序是一定不能乱,这样菜的滋味才能一层一层渗透下去,最后产生一种难以言寓的美味。再将锅内放水,大火烧开,调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后放在户外,等过里的水都成胶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块放在盘子里吃。鸡中有
鱼,鱼中有鸡,荤中有素,素中有荤,滋味绝了。我到现在逢年过节都让我婆婆准备材料做,我特别喜欢吃这些。
到这里,在我记忆中年前要准备的东西就基本齐了。随着人们一边置备年货,除夕就一天天的到来了。除夕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过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备好的炸货,男人们在聊天、忙活贴年画、挂鞭炮什么的,女人们就在厨房里聊天包饺子。这一天人们一般中午不吃饭,中午就吃点备的年货,晚饭是最主要的。晚饭上,除了年货的大集合还有很多的鸡鸭鱼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辈们按辈分依次入座。如果过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开就开两桌。喝酒的男人们坐在客厅的一桌,女人与小孩坐在靠厨房一边的一桌,这样既不扫兴又方便端菜,席间两桌敬酒谈笑好不热闹。到了12点就是该放鞭炮的时候了,一家人都到户外听着鞭炮声除岁。放好鞭炮以后就回屋里吃饺子,山东的饺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里面有硬币,吃到最大面值的人来年会有最大的运气,大家都喜气洋洋。吃过饺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简单一收拾就上床睡觉了。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开始拜年。
山东拜年也不是随便拜的,大年初一,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说头的,老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所有压岁钱就是为了不叫“年”祸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古代人们把年称为“年兽”,俗话说年兽是吃小孩的!所以给孩子点钱不叫“年兽”祸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报喜!告诉大家“年兽被”吓跑!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初二,这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姑爷跟老婆回家的日子!这天几乎与30一样1样!也是很快乐的哈!
初三初四没有什么大的活动!是休息的日子!初五被济南人俗称为“破五”,这天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这天应该是放鞭炮最厉害的一天!也是有点送年的意思!因为大家初八就要上班了!虽然表面上看是送年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年还没过完!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天大家都穿的喜气洋洋到大街上,公园里看花灯、猜灯谜、放荷灯。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轻人出来玩的日子有些老人并不参加。只见得这大街上的帅哥美眉各个打扮一新,三三两两游走于花灯之下,如玉美肤点缀着人间红尘,让人如痴如醉。
正月十五吃过了元宵,这年就算过去了。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家乡春节传统风俗调查报告
篇8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
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五: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农村春节年味的调研报告
如今,“年味儿变淡”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共同的话题,人们不由得感叹过年再也没有以前的感觉,过年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大多数城市人把春节当做假日来看,并不是太重视。然而,一向年味儿浓、民俗气氛活跃的农村,“年味儿”也在渐渐变淡。我生活在农村,对这些年农村春节热闹程度的变化有所了解,所以,我特地进行了一次调研报告。
我先来说说春节对中华儿女的意义吧。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我生活在重庆市垫江县的一个小镇里,我依稀记得以前过年家乡1热闹的场景。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在我心里,最令人兴奋的事莫过于过年了。每一年的春节前夕,镇里的人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准备年货,什么糖果,花生,瓜子,各种菜品、水果之类的,应有尽有。养猪的农户会杀一头大肥猪来过年,俗称“杀年猪”。杀猪的当日,主人会叫上自己的亲朋好友、邻居前来家中,备上一桌好酒好菜盛情款待他们。在农村,几乎每一家农户都会杀年猪,大家相互串门,到处都是热闹、祥和的气氛。春节里家家户户贴对联、贴“福”、挂灯笼,小镇里显得年味儿十足。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外出打工的人们陆续返回家乡同家人一起过年,等到年三十那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动手做饭,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吃过晚饭,大家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拉家常、讲故事,屋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正月初一,政府会组织各个部门(例如:学校、粮站、邮局等)各自装扮一辆小车,要求装扮得漂亮而又有特色,然后进行环街游行展示,当天在街上看彩车的简直是人山人海。玩龙灯的人会在各个地方进行表演,他们舞得非常精彩,旁边有专业人士放鞭炮,喜庆的鞭炮声加上精妙绝伦的舞龙表演,使在场的观众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每每想到以前过年热闹的场景,我的嘴角就会不自觉的上扬。可如今的春节气氛又是怎样的呢?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改善,人们对于过年便不是2
篇六: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5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春节民俗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北京的春节》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2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
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间还有抽空去理个发,因为在我们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但经询问考证,这一传统来自于清初对汉人强制实行的“剃发政策”。为了抵制清王朝,汉人以正月不理发来寄托对明朝的“思旧”之情,不过在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之下出现了偏差,变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种习俗。不过近些年来这一习俗也渐渐不再被年轻人认可,只有一些年长的人还在注意并沿袭这个风俗习惯。
到大年三十,我们这里值得额外阐述的地方性风俗是有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仪式。这里的“爷爷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过年的时有要请回家来一起过年。兄弟几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处设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里设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设供桌,依次类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将画有家庭祖辈家谱的佳布挂上;然后,将爷爷奶奶的神符贴在佳布下方。随后将“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的老天爷全神符贴在爷爷奶奶神符的左边。最后是再摆放上贡品。请爷爷奶奶的过程是由男性长辈带领子孙,携带三柱香、烧纸和鞭炮,从家里出发,来到老坟地(坟地远的可以在村外路口边)。然后一人将香插在坟头(路边请的,堆个土堆插香)点燃,一人燃放鞭炮。全体跪拜,长辈口念“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随后长辈持香带领全体回家,中途不准与人交谈,不准串门,不准回头。接着再到正月初一拜年的时候,兄弟子孙先面对供桌上方的“爷爷奶奶”神符,给“爷爷奶奶”下跪拜年,然后再给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亲戚朋友来家拜年,也是先要给本家供奉的“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这个送“爷爷奶奶”、上坟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饭包好饺子,先给“爷爷奶奶”上饭,上贡台上摆上一碗饺子,再烧一炷香。“爷爷奶奶”吃完饭后,折贡、撤贡,把祖宗三代爷爷、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后去上坟,在坟上将神符和烧纸一起烧掉。这个习俗整个过程就结束了。请祖先归家过年,是延续古代神灵崇拜的“请神”习俗,也是每到佳节倍思亲,后人寄托对先人思念的一种方式,表达出后辈不忘先辈的养育教导之恩,逢年过节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村里的人们要把贡品摆在院落里,意思是上贡请众神,过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先享用年夜饭,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发生的事,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年夜饭。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几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门拉家常,更多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融融,心情愉悦。这就是“熬年夜”也称守岁。等到十二点整要跨年的时候,各家都要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到院子里放,一时间
鞭炮齐鸣,过年的气氛瞬间点燃,伴随着喜闹的鞭炮声,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在我的家乡,初一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饺子,接着换上新衣服,准备好糖果、瓜子、花生、烟,敞开自家的大门,欢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前来拜年,当然自己也会先到邻居家里拜年,然后回到老家给家里乡村的亲戚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儿嫁出去的人家要热热闹闹的摆上酒席,跟女婿女儿坐在一起吃顿饭,好好聊一聊。初三初四就没有那么多说法了,基本就是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这天是给先辈上坟、送爷爷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坟地上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祭祖,放鞭炮,送走“爷爷奶奶”。在我们这的风俗中,过了初五这个年就算是基本过去了,上班的也依次开工,之后就只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放烟火的日子。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次调查活动,尽管用时不长,但让我对家乡的一些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的来源,增长了见识,也增添了对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此次调查的圆满完成,少不了家乡中人们的积极配合,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民风的淳朴,对家乡也更添一份亲切感。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3一、调查目的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
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
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4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
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5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
(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
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
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6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7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8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过程:
一、参考资料:春节传说——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二、家人准备过春节的过程
为了准备过春节,爸爸妈妈从春节前几天就开始擦玻璃、洗床单,直至将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不仅我家,邻居们也是如此,往常不够整洁的家在这一番收拾下亮丽起来,好像换了一个世界一样。街道在保洁员的扫帚下似乎变得宽阔了,因为一尘不染而让自己有了愉快的心情,因此周围的人虽忙忙碌碌却无不喜气洋洋。
春节购物也是一大风景。没跟爸爸妈妈进商店,总要慨叹人多为患,收款台前长长的队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购物,是春节一大工程,且是人人必得参与的工程。有钱的买贵的,钱少的买贱的,总而言之,不花钱似乎就不叫过春节。
准备年货更是让人忙不迭休。奶奶忙着炸东西,各种炸货装了慢慢一篮子。家家各类吃食无比丰富的储备在冰箱里,冰箱也变得沉甸甸的。烟火鞭炮更不用说,从小年起就接连不断,直到十五还是此起彼伏,充满祥和气氛。
春节这一天则是大家亮相的日子。人人打扮的光鲜亮丽,连同美
好的祝福和喜悦的笑容奉献给每一个人,人们称这一活动叫“拜年”。就连春节晚会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拜年”,向全国人民拜年,祝福人们事事如意,祝愿家家美满,人人期盼因为祝福让新的一年更顺利,更完满。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却难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春节这一天多一些对亲人、故国的思念,捎来深情的问候。
其实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
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9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
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0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1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
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习惯。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称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说法。但是今年却又有例外,闰年的缘由腊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东,除夕这天早上人们会提早起床打浆子,贴春联。所谓浆子,就是一些面粉浆糊,煮过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剂,用它来贴春联,一年都不会掉。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自然是喜庆,另外也会有很多家庭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气氛。贴好了春联和福字,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做没完成的工作,再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山东大部分地区都选择在晚上吃一顿隆重的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有少部分鲁西南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自然已是相当丰盛,但是每年桌上都会有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萝卜和蒜泥凉拌的“大杂烩”了,寓意来年家里什么都不缺。其他的就随自己喜欢而定了。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过除夕,妯娌们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玩耍,男人们则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饭时通常都会分两桌,男人们在正桌,女人们另外一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则会上正桌。在山东传统习俗中,不管何时,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女人都是不允许上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一习俗逐渐被取缔,但是传统节日里依旧会残留一些痕迹,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人们。此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其乐融融。除夕夜也有守岁之说,通宵守
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过零点时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烟花,以鞭炮的响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此时女主人会在家里的院子里烧一些黄色的烧纸,这些纸在烧之前要用钱打一打,古时说这些纸是烧给天上的神仙们用的冥钱,神仙们收了钱就要保佑人们来年发财。零点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去邪恶、求吉利,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秆,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像那几年还在上高中时,父母在除夕夜时也会把芝麻秆撒在院子里,寓意我们成绩能节节高升,取得好成绩。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豆腐。意在有余头,都有福。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爷爷,而且饺子要用筷子挑开,方便神仙们食用。吃完饺子,春节的这顿年夜饭才算真正的结束了。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这天人们都会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的拜年。早起后,开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门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来拜年的人们踩过木棍进门。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辈的年轻人,长辈的一般都会待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首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门到亲戚家及邻居家里拜年。记得小时候我给长辈拜年时都要磕头,现在很少见了,只是问好就可以了。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其实很大成分就是想买新衣服和想要压岁钱吧。想想小时候得到压岁钱后的那个高兴劲,现在想想还禁不住想笑。大年初一还是有很多避讳的: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2我的家乡济南又称泉城是山东省的省会,因泉水满城而得名。但是这次要介绍的不是济南的闻名遐迩的泉水而是我们过年的习俗。其实过年这个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这一天,而是从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十五。我将从年前、年中、年后,来讲述济南的过年习俗。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到过年的这一段时间。
过小年我们又叫送灶,据老人们说老年间的讲法是灶王的权力很大,不但管千家万户饭碗的稀稠,还管人间的善恶祸福,如果触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祸人间。因此,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大鱼大肉好酒供奉,烧冥币填实他的腰包。所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象年三十一样丰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顿,我想这就是过小年这个名称的由来吧。当然了,我们家是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了传统山东人往灶上帖对联的习俗了,只是大家找个理由一起聚聚。而且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为小年之后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们要大扫除的日子了。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各家各户在送灶以后就开始进行大扫除置备年货了。大扫除的时间长短要视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我们一般去他们那里过年,我们总是先给他们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忙活完了以后再打扫自己家。因为这次的扫除一定要彻底,连墙顶什么的都要扫到,所以会持续1-2天的时间。扫除之后就是置备年货的日子。
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超市、大卖场的,所以用的年货一般从济南一个四里山的地方买。用的年货几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买的,由于四里山热闹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买些家里给小辈的礼物玩具,给长辈送的衣服鞋帽。对了,还有春联、福字、摆设、鞭炮、新衣服。用的年货只是年货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食物!由于过年的时间长又没有人再卖菜了,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买好。鸡啊、鱼啊、菜啊、粮食啊、油啊都是十几斤,几十斤一买的。冰箱里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储藏室里。山东天冷,每家每户都有储藏室,这样才可以保证买回来的东西不会冻坏(天这么冷,腐坏的事情就更不会发生了)。用的吃的都买好以后就开始做吃的年货了。
这吃的年货花样繁多,待我慢慢回忆慢慢道来。
第一样,香肠,别看这香肠看起来黑不拉及的没什么相貌,但是吃起来香味十足回味悠长。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酱油喂制一天。等颜色都透进肉里以后,拿一个漏斗在漏斗的一头套上肠衣,将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点点将肉塞入肠衣中。肉不能
塞的有空气,但也不能塞的太紧以免将肠衣挤破。做完了以后要放到户外背阳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后才能晾,估计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够冷肉不会坏吧。等个五六天吧香肠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时候放在笼屉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肠还会作为礼物,街坊邻里的互相赠送,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各取所长等到来年再改进。这个东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捣鼓了30斤的香肠,现在就开始没事吃一根,意犹未尽啊。
第二样,腊八粥,刚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回家问了父母以后才知道,这腊八粥就是我们山东的八宝粥。这八宝粥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红枣、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红豆、大米这八宝熬成,喝的时候小孩们还喜欢放点糖这样更好喝。
第三样,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除了要熬腊八粥以外还有一个重头戏是腌制腊八蒜。这蒜在这一天腌也有一个讲究,说是因为在其他的日子腌蒜腌出来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出来的蒜是绿色的。大人们将前几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新蒜在腊八这一天放到坛子里倒上醋什么的(再有什么我就忘记了)盖上盖子,这里面是绝对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坏,所以吃的时候先要把筷子擦干才能捞蒜。这是过年时候吃的咸菜之一。
第四样,萝卜干,这是在过年时候吃的另一样咸菜。做法是把青萝卜切成一指半宽、一指长的条状,洗好、晾干,再在每条萝卜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盐等等不同香料然后放在户外,随吃随拿。洗洗就好,这时的萝卜已经完全没有了辣味只剩下萝卜的香气。我很喜欢吃。
第五样,炸货,这是一个统称,其中的花样其实有很多,包括翻花、馓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将面压成薄面饼,切成一条条长方形的条,在每条的中间切三条缝,将面条的一头从中间的那条缝中翻出来放在油里炸就行了。其他两种东西估计都有卖的,就不细介绍了。济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济南人过年风俗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美食,做时先要将藕切片,在每两片藕中间放入由肉与韭菜等东西做成的馅,再将塞进肉的藕裹面放油里炸,出锅。茄合的做
法类似,就是将藕换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这些东西现在过年我婆婆家,娘家都会做很多,不过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妈妈做的种类多,婆婆还会做面鱼之类的。
第六样,蒸馒头。馒头虽然是山东人的主食,但是过年时候蒸的馒头是不一样的,里面要放进一定的糯米面让馒头软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里做出一个形状。那些形状大多是兔子、鱼、莲花与福童,很小的时候家里还这么做,到了初中后就改成做个大馒头上面放很多枣之类的,简单化了,主要是开始有卖的,直接年前买好现成的留着过年了。
第七样,苏锅。这又是一个美食,但是做法很烦琐。先要找来一个大锅,在锅底放一层白菜一层香料,一层藕一层香料,然后再放一层肉一层香料上面再扑一层鱼一层香料,一到两只鸡一层香料,而且每层的中间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黄豆做间隔。其中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增减,但是摆放的顺序是一定不能乱,这样菜的滋味才能一层一层渗透下去,最后产生一种难以言寓的美味。再将锅内放水,大火烧开,调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后放在户外,等过里的水都成胶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块放在盘子里吃。鸡中有鱼,鱼中有鸡,荤中有素,素中有荤,滋味绝了。我到现在逢年过节都让我婆婆准备材料做,我特别喜欢吃这些。
到这里,在我记忆中年前要准备的东西就基本齐了。随着人们一边置备年货,除夕就一天天的到来了。除夕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过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备好的炸货,男人们在聊天、忙活贴年画、挂鞭炮什么的,女人们就在厨房里聊天包饺子。这一天人们一般中午不吃饭,中午就吃点备的年货,晚饭是最主要的。晚饭上,除了年货的大集合还有很多的鸡鸭鱼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辈们按辈分依次入座。如果过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开就开两桌。喝酒的男人们坐在客厅的一桌,女人与小孩坐在靠厨房一边的一桌,这样既不扫兴又方便端菜,席间两桌敬酒谈笑好不热闹。到了12点就是该放鞭炮的时候了,一家人都到户外听着鞭炮声除岁。放好鞭炮以后就回屋里吃饺子,山东的饺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里面有硬币,吃到
最大面值的人来年会有最大的运气,大家都喜气洋洋。吃过饺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简单一收拾就上床睡觉了。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开始拜年。
山东拜年也不是随便拜的,大年初一,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说头的,老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所有压岁钱就是为了不叫“年”祸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古代人们把年称为“年兽”,俗话说年兽是吃小孩的!所以给孩子点钱不叫“年兽”祸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报喜!告诉大家“年兽被”吓跑!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初二,这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姑爷跟老婆回家的日子!这天几乎与30一样1样!也是很快乐的哈!
初三初四没有什么大的活动!是休息的日子!初五被济南人俗称为“破五”,这天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这天应该是放鞭炮最厉害的一天!也是有点送年的意思!因为大家初八就要上班了!虽然表面上看是送年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年还没过完!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天大家都穿的喜气洋洋到大街上,公园里看花灯、猜灯谜、放荷灯。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轻人出来玩的日子有些老人并不参加。只见得这大街上的帅哥美眉各个打扮一新,三三两两游走于花灯之下,如玉美肤点缀着人间红尘,让人如痴如醉。
正月十五吃过了元宵,这年就算过去了。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习俗也潜移默化地变化。如:过年发压岁钱的形式,人们交流的内容,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方式以及家人们选择过春节的形式……
具体的变化有如下:
一、包压岁钱的方式有很大的变化:
付款方式上,以往只能是面对面地发压岁钱,距离一远的话就爱莫能助,现在不同了,既可以面对面地给也可以通过社交工具远程给,另外,包压岁钱的理由也比以往丰富的多了。
二、过节是人们交流的内容也有所变化,之前都是询问你的成绩,生活小事,现在多注重健康方面的试论。
现在家人们在看春节联欢晚会时,观众与节目的互动更多,春节选择出去玩的也是很多。
三、在燃放烟花炮竹上。
过去过年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允许燃放,现在只有部分农村允许。
虽然现在中国的春节在有些的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春节贴春联、串亲戚、吃饺子等形式亘古不变,这也从侧面凸显出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在之所以在春节发红包和交流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是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在不停的提升。在这个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变化既可以突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呈现出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人生价值观的变化。至于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上,是因为普通烟花炮竹污染环境,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4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xx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
窗
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
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5【调查人员】:xxx【调查时间】: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
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篇七: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
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就是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时间如流水,忙碌了一年,这隆重的节日马上就要来临了。20xx年这个春节常山的人们将会如何度过呢?为了解今年大家春节的安排,我们对社会进行了一次调查。据了解,在我们常山有85%的人都以“扫尘—办年货—贴春联—欢度除夕—收压岁钱—拜年”这一道程序来操办。
扫尘:据调查,80%人们在春节的前一星期就开始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主要以打扫家具,电器为主。但也有忙于工作20%的人们到公司放假
后才会开始,或是请亲戚帮着打扫。还有些有钱的人去请保姆来打扫。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前夕做扫尘呢?经调查,人们一方面是为了有一个干净的环境来迎接新年,二,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说是为了除去前一年的晦气,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办年货:有的人们就更早了,他们在春节的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为的是买到既便宜又好的物品。但更多的人还是会在春节前一个星期开始忙碌。到了春节的前一两天后,人们就更忙得不亦乐乎了。杀鸡的杀鸡,宰鸭的宰鸭,连小孩也要帮着大人提水。
贴春联:据我们了解,现代社会的春联十分的普遍,它使及家家户户,人门用的春联基本上都采用红底黑字或是红底金字,以加深欢乐之情,驱除邪恶。在一般的家庭中,贴春联的时间是在除夕之夜,但有的家庭因为要出门旅游而提前。
欢度除夕:春节前夕做的这一番事为的就是迎接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一刻人们又会干些什么呢?据我们了解,有88%的人认为看春节联欢晚会,在这些人中有60%是老人,因为那一个个精彩的、有趣的表演吸引着他们。还有15%的青年人认为在电脑上聚会也比较合适。那么还有2%的人他们又会干些什么呢?他们是在看天上美丽的礼花。
收压岁钱:在大多数的家中,新年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饱受家庭的无限温暖,亲人的呵护,在快乐中成长!有的家庭为了给孩子新的一年的动力打人往往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祝贺孩子又长大了一岁。孩子也会开心地收下压岁钱,并对送压岁钱的亲人说一些表示感谢。
调查目的:
向家人询问过年礼仪,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调查对象:
妈妈
调查方法:
亲自询问家长,并用记录本,记录下来。
调查过程:
转眼间春节到啦!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节日,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呢?我怀着浓浓的好奇心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过年都有什么习俗呀?妈妈笑着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贴窗花……
今天我就给你讲讲贴春联放烟花的故事吧。传说古代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头上还长着许多触角而且还会吃人所以村子里面的人为了躲避年总会在过年时跑到深山上躲避怪兽。而这一年除夕,有个老乞丐来到这里所有人都慌慌忙忙的跑到山上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奶奶给了这位乞丐一些东西吃,老乞丐说老奶奶只要你让我在你家住一晚,保准会让年吓跑。老奶奶以为他精神失常了,便不再管它跑到山上去了。
过了一会儿,年来啦!他发现村东头那位老奶奶家屋里灯火通明,门上还贴着一张大红纸年来到他们家后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心惊胆战,这时老乞丐穿着红色的衣服,把门推开哈哈大笑。年见啦就赶快逃走,再也不敢来到这里啦!
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人们就会在过年时,贴春联,放烟花。这就是过年时贴春联和放烟花的由来”听完妈妈讲后,我恍然大悟。
调查总结:
这次调查让我不仅知道了,过年时人们会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还让我懂得了贴春联,放烟花的由来,这次调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
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我也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通过网络投票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网上统计显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2(10%)
c.除夕会看央视春晚;9(75%)
d.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3(25%)
e.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1(8.33%)
g.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10(90.89%)
h.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1(9.11%)
数据表现及其分析
纵观整体,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并无多大变化,与家人团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饭,走亲访友的去拜年仍为多数,但多元化的活动也逐渐萌芽,一些习惯也将逐渐被取代,人们春节期间的活动也将更为丰富,过年方式也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人们的过年方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在怎样丰富的过年方式,团聚永远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活动也必以团聚作为基础。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团聚为主旋律的春节期间,虽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参与者因工作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团聚的传统开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无法回家的人们也会以其他活动(如聚餐)来实现“团聚”,共度春节。
央视春晚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过年的活动,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虽然现在人们对央视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越来越无法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参与者坚持收看春晚,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的人占有比例25%。虽然看春晚这一新兴而传统的过年方式开始逐渐被其他活动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夕期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年饭是再惬意,温馨不过的事了,人们到是也没有打破共吃年饭的传统,但是场所方式却有所改变,在外吃或订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饭,在以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饭而外出或订餐的比例会整体增加。
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中,计划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动的人开始萌生,春节活动逐渐多样化,9.11%的参与者有丰富的春节活动,而90.89%的参与者只仅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但走亲访友也不是春节期间的唯一活动了,丰富的外出娱乐活动也必定将成为新的春节亮点。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9日
调查人:
刘恋
调查方式:
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b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关东糖
灶神画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
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对联
红包
年夜饭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
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1.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八、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九、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场景。
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了解到过年这个习俗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为了充分了解其他地区的过年风俗习惯,我对长期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和在四川工作的叔叔进行了问卷试调查,调查如下:
1.北京的过年习俗
问:舅舅,请问北京人过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答:北京人过年需要做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都做好。
问:那北京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
答:按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他们会熬一种腊八粥,还会泡腊八蒜。从腊八起铺子上就会摆上年货。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就过除夕了,别提还真热闹。
2.四川的过年习俗
问:叔叔,你长期在四川工作应该对四川的过年风俗有一些了解吧?
答: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饭。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正月要给祖先上坟。
问:叔叔,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吃饭吗?
答:我听说是因为“饭”和“犯”同音,为了避违。
总结分析:这两个地方跟温州有着不一样的过年习俗,有些习俗还非常特别,这样的习俗想必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为了更清晰的把各地的过年习俗表现出来,我把不同的地区的过年习俗制成了表格形式。
地区
过年特别习俗
四川
吃香肠·腊肉,正月给祖先上坟
北京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逛庙会
上海
送灶君菩萨上天,选则一晚谢年·谢神,送穷
江苏
“打神鼓”,“掘元宝”,喝“元宝茶”
陕北
五月十五要“转灯”·“打花”
温州
晒酱油鸡、酱油肉,放开门炮、关门炮,炊松糕
总结分析:各个地区的不同的春节风俗习惯,给各个地区的人带来了过节的喜庆和热闹,也正是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让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国家。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
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时间
20xx.12.24前言
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调查日记摘要:
1月15日
在过年前的这段日子里,各地掀起了一股“装修旋风”,装修材料不是别的,而是“够气派的”的黄金,对此人们有着各色的争论……
年1月30日
农历正月初四、前几天过新年的热闹气氛,随着人们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慢慢退散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家家户户所剩余的过年礼品、帖……
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五、今天在网上冲浪,一条标题为《100吨水在途中消失了37吨》的公益广告,显眼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在栏上打上了“浪费水资源”,结果出现36,20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湖南的地水资源缺乏”,“中国治理水资源浪费低效”,“餐饮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等。
篇八:家乡的年味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2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人员】: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调查地点】:xxx凤翔镇【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调查目的】: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调查内容】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前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
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
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结论】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春节风俗调查报告2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20xx年x月xx日至x月x日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中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春节风俗调查报告3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二)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DD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我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五)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城市人中很少挂年画,但也总少不了挂历,想必就是这个原因。六)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但根据我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团年的时候就燃放了爆竹。八)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初二则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进行跪拜。调查感言: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春节风俗调查报告4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关于过新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
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二、春节的习俗: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新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末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4、贴对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5、贴年画:年画和对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三、不同时期的过新年方式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新年吃什么?”爷爷:“我小时候,过新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那你们过新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新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新年方式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新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新年玩些什么呢?”“过新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新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想想我们现在过新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春节风俗调查报告5院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班级:汉文姓名:杨文康学号:xxxxxxxxx教师:xxx20xx年2月10日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岁”。“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
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调查心得: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春节风俗调查报告6一、调查背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二、调查目的: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三、调查内容: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3.放鞭炮:放鞭炮贺新春,在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春节放鞭炮,作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春节放鞭炮,作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春节风俗调查报告7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中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春节风俗调查报告8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春节风俗调查报告9一、调查目的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四、调查内容1、除尘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
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末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2、贴春联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3、守岁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爸爸说:“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中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5、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五、调查结论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0调查背景及目的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分东西南北,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调查对象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2、人群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调查经过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调查结论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
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1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调查地点:调查方式: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目的: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当地村民农村地区春节风俗了解农村春节风俗文化,传成传统文化南北方农村地区春节风俗调查报告——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调查地点】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调查方式】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调查内容】【前言】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
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除夕,多为大年三十,是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一般这一天为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福字等。皖北地区当地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张贴春联的,去世一年两年分别紫色和黄色春联,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贴红色春联。许多地区在当天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在凌晨时吃饺子。在皖北农村过年丰盛的正餐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饺子。吃饭之前燃放鞭炮,多为一年之中燃放最长的鞭炮,表示对这一天的重视和纪念。鄂西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天之前,家中必须有人烧纸钱给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阴间也要子孙为其准备过年的钱,让祖先过个好年,表达子孙后代的孝顺之意。这一天家中人必须早起,小孩们做家中卫生的全面打扫,写、贴对联和福字,大人们同时准备中午的团年饭,饭准备好后,家中男性成员必须洗手静脸,准备香烛鞭炮和祭祀食品,去当地土地庙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赐福。完毕后,家中开始吃团年饭,在摆放碗筷餐具时候,都要多准备一到两幅,菜肴中也必须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员未回家过年,堂屋大门则只能半关,后
门全关,只有全家人吃饭都吃完比后才能开门,然后年饭吃完了则开始个人的活动,所谓个人的财路而已。走访拜年此时可以开始。同时,家庭成员这天必须洗澡,所谓洗尽污秽,迎新发财之意。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为了全国家家户户的一顿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鸣,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皖北农村地区仍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早饭是伴随着鞭炮生开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饺子”,在当地俗称“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荤。早饭过后,给老年人拜年,会象征性的收到压岁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信息,网络也成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正月十五,这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燃放烟花炮竹,点灯过节等共同习俗。在这里我只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皖北农村的一些特色。如腊月底一样,要蒸馒头,数量较多,但是与其不同的是,这次也蒸面灯(用面粉做成灯的形状,有灯座),还要单独蒸“月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灯”上都有花边,花边的数量代表月份)。据老人说,刚蒸好的十二个月灯里蒸馏水代表着来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较精准。如贴春联一样,当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这一天也是不能蒸馒头和面灯的,到傍晚时分,村庄里其余各家都会给他们送去两个馒头和两个面灯,在茅山派术数中据说是需要“集万家灯火,借以还阳或者转世”。鄂西南则简化些,食物跟春节一样,加上在祖坟上点灯笼,和自己点灯笼之外,与皖北地区无异。
【结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春节有着新的内涵,同时春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对民俗和民风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本应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与时俱进中解读我们的春节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2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二、春节的习俗: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末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
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