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第八章
政策执行
(助学金签字、禁放政策遇尴尬、成都治理乱涨价)
知识点一:政策执行概述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
(1)含义: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使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2)理论界定:
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两大流派。
①行动学派:查尔斯·奥·斯琼
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②组织理论学派:J·佛瑞斯特
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3)研究路径
①自上而下:着眼于上层行政官员的行为。②自下而上:着眼于下层行政官员及其活动。
③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地方经济状况、地方官员态度、当事人的行为。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
(1)对象的适用性: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所谓政策的对象时指政策作用和影响的人和事。
(2)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方或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僵化教条、生搬硬套。
切忌:①避重就轻;②完全背离政策本身的初衷,反向执行。(例:公车问题猛于虎)
(3)执行的有序性:指政策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顺序的核心要求,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三步走”。)
(4)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来的执行策略。
(例:暂行规定20年)
(5)执行的协调性: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其中任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政策执行的进程。它反映了政策执行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协调性。(例:执行者自己打起来)
(6)执行的时限性:不仅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还指政策执行进程的及时完成。政策执行的时限性还要求政策执行不能急速地进行或过于缓慢的进行。
三、政策执行的功能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①首要功能: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按照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各种努力。
②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例:中国环境污染与有法不依)
(2)检验政策成效
政策执行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结果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取得政策结果,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一项在实践中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得到人民拥护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
(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也称为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往往要依据先前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在分析先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和执行新的政策,这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
(例:北京五日限行)
四、政策执行过程
(1)政策宣传;
(2)政策细化;
(3)物质和组织准备;
(4)组织协调;
(5)选择政策试点;
(6)政策推广;
(7)政策监督
知识点二: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1、政策资源
(1)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
(2)人力资源: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但其利用是讲求效率的。
(3)信息资源: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4)权威资源:权威乃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作用重大。其获取多来自法律的授权。
我们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不论是经济方面的政策,还是社会方面的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需要经费资源提供资金,通过信息资源提供我们决策需要的信息,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权威资源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2、目标群体
(1)政策方案对目标群体的规定
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或政策对象。
(2)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政策对象对政策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
他们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又可分为三种状态:服从、认同和内化。
A、政策认同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一过程的成功,社会成员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的方式就最好别激进变革。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
(4)成本收益的权衡
目标群体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励的关键,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重视。
(5)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虽然人是“经济人”,但也是“社会人”,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也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判断。
(6)避免受到惩罚
人有时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或遵从政策。
(7)环境条件的变化
政策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B、政策抗拒的起因
(1)合法性危机:被统治者视为“合法”的事物反被被统治者视为“非法”,民众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冲突导致合法性基础动摇。转型期:①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②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③政府许诺不兑现。
总之,一旦出现合法性危机,“代言”政府权威的公共政策就会产生认同障碍。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认同障碍就必然会出现。
(4)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政策执行不利,偏离政策本意,导致政策对象心理抗拒。(例:钓鱼式执法)
(5)政策自身存在缺陷:使政策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例:个人所得税、中考加分)
(6)政策评估存在问题: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结果的评估,主要看有无政策有无不同。若评估存在问题,无疑会构成服从障碍。
3、执行策略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政策作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正确行动的依据和规则,本身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原则性。
灵活性:指的是在原则允许限度内采取灵活的做法。在坚持政策设计的思想前提下,强调执行政策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因势制宜,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切合国情、地情和民情,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式因为有了原则性,执行者才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有了灵活性,执行者才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僵化和教条主义。
(例:邓小平“一国两制”、大雪袭京城停课一天)
(2)发挥制度优势
德治是法治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执行者的高素质做保证。当前中国,首先强调程序合理,然后才是逐步完善实质合理。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有效制度安排是一项重要的执行策略。
(3)执行手段多样化
①行政手段: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②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利益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③法律手段: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④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在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时候需要重视目标群体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
(4)实施反馈控制
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
(例:滑铁卢战役、楚人偷渡、摸着石头过河)
(5)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了。
(自行车缴费、京城停课一天)
(6)“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
阶梯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例:要求主妇挂小招牌)
(7)“破窗理论”与环境建设
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例:“破窗理论”与城市治理)
(8)执行程序与效率
①时效原则;②代理原则;③不停止执行原则;④紧急处置原则。
4、执行队伍
(1)执行人员素质要求
①政治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
②品德素质: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
③知识素质:作为一名政策执行者,既要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勤奋努力态度。
④能力素质:如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⑤心理素质: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保持稳定的情绪,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⑥身体素质。
(2)执行队伍的群体合作
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做到最好,而是努力避免内耗更多。
5、信息沟通
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是指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人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群体目标之间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行的信息交换。
正式沟通渠道:指按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来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又可分为下行和上行。最显著特点是权威、正式、约束力强,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沟通速度慢且较为刻板。
非正式沟通渠道:指不受正式组织约束的组织成员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最明显的特征是灵活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多种类型需要,但无规可循、极易失真。
(1)沟通媒介
①直面沟通;②电话沟通;③会议沟通;④email沟通(书面)
(2)沟通障碍
①语言障碍;②观念障碍;③角色障碍;④时空和习俗障碍;⑤心理障碍
(3)非正式信息的主要特点
①危机状态下易于泛滥,如突发事件的出现,组织的撤销、合并、改组等;
②某个人的地位和角色表现超群或变化突然时,传言和议论会骤然增加;
③非正式群体在非正式信息传播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④传递速度极快,多胜于正式信息的传播;
⑤在一定制度环境里,非正式信息比正式信息更可信;
⑥多涉及社会焦点;
⑦在传播中不断变化,记忆本身误差,传播者加重评价等。
(4)非正式信息的基本功能
①环节社会焦虑和心理矛盾;
②满足社会好奇和个人躁动心理;
③扩大利益相关者范围,提升问题利害程度;
④整合零散信息,形成框架印象。
(5)如何克服非正式信息的不良影响
①建立预测和反馈机制;
②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
③提高正式信息的诚信度;
④选择沟通媒介;
⑤加强政策的透明度;
⑥环节心理压力,避免矛盾激化。
知识点三: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既定目标
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对执行最基本的要求。
(2)注意政策整合
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同时有别的政策会牵涉到同一问题,若彼此互相不一致,就会促成不同的执行行为。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政策繁多,彼此常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政策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政策整合问题,发挥好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3)克服法律迷信
法律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法律绝对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要保持适度克制。对于法律的信仰不能被曲解为“法律迷信”,否则,法律就可能从社会的公器变为人民的桎梏,法治权威也会蒙受重创。
(4)克服“积事”之弊
“城市违章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单身汉积累脏衣服”
这种行为惯性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5)完善信息沟通
“制度化”形式来提高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
例:“只说好,不说差”、“看不懂的公示”、“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不对称的听证”、“杭州改革”
(6)加强权力制衡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在政府内部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的有效方法。因为无论哪种政体,或是依法治国,都无法从根本上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
例:“三段章”管住“一支笔”、“三权分立”
(7)弥补执行真空
有时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执行的真空(政策盲区)。政策的缺位对执行工作构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流浪乞讨”、“奥运会百米冠军”
(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
如果有人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考虑在立规者当初没有估计到的地方“打政策擦边球”,这首先表明是政策法规本身有缺陷或漏洞。重要的不是急着惩罚,而是赶快补充和修改政策法规。“钻空子”在客观上起到帮助立规者发现和完善政策法规的作用。
第9章
政策评估
(“城市养狗限制”、“小排量轿车通行限制”、占地证的作用、“新交法”、城市黑车治理、个人所得税征收、海归优先购买限价房、经济适用房)
知识点一: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
一、含义: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
(1)指标:是指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时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2)信息: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原料,评估的前期工作就是努力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的原始材料。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有:现场观察、实际调查、资料查阅、个案分析、实验研究等。
(3)测定: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是指根据测定的结果,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既涉及价值判断,又涉及事实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过程中的结论,设法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可针对政策本身、过程;目标、部门;制定部门、执行部门。
三、政策评估的功能
(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一项政策在执行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非一目了然,表面的观察和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基本依据。
政策走向有三种:延续、调整、终结。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必须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做到有理有据。
(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确定政策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要建立科学的政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
(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走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二:政策评估的类型
(1)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来看
①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表现形式:领导者的公开视察和微服私访、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和公开呼吁、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相关建议。
②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做的评估。这是政策评估的最主要形式。
(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
①内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由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可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
②外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
(3)从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
①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指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
②后评估: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
知识点三:政策评估要素
(1)评估主体
①决策者和执行者;②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③政策目标群体。
(2)评估客体
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评估应以有效性、时间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政策评估主要侧重于政策效果的分析,即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3)评估目标
A政治方面:评估政策的执行是由影响分配状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B行政方面:评估某个政府机构能否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具有能力和能够获得利益、是否能克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C方案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对政策环境构成影响。
(4)评估标准
①事实标准:
1、政策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②价值标准:
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
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5)评估方法
①前后对比法: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1、简单对比分析: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
2、投射对比分析:将政策执行前的倾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代表若无该政策的实施此点会发生的情况,然后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实际效果。
3、“有—无”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前、后的两个时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
4、实验性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之前就将评估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然后比较这两组在政策执行后的情况,并对政策效果做出评估。
②专家评估法: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各项有关政策的记录,进行实地考察,评定政策执行的效果,撰写评估报告。
③目标群体评估法:由政策目标群体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规模和程度。
④执行群体评估法: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影响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因为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内容、政策环境、政策对象和政策过程比较了解,并掌握相对充分的政策信息,因而在政策评估活动中式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知识点四:政策评估的步骤
(1)计划与准备
这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
①建立评估机构;
②挑选评估人员;
③确定评估对象;
④制定评估方案:描述对象、目的、标准、方法、目标;
⑤落实评估条件:时空条件、工作进度安排、经费筹措与使用、设备准备与人员要求等。
(2)组织与实施
政策评估最为重要的环节。
组织:①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②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③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
实施: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②加工整理;③对政策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和报告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撰写评估报告,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
知识点五:政策评估的障碍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评估以政策目标为基础依据和必要前提。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或者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进行衡量。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资源混合使成本难以测定,政策重叠使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难以从总体变化中提炼出来。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一个问题经常包含另一个问题,而其又可能是其他问题的一部分,问题之间关系交错。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当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对其不利的影响时,来自政策主体的反对之声可能非常强烈。
第10章
政策终结
知识点一:政策终结的含义
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以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或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情况:A已经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标
B发现政策偏离了既定目标
C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D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知识点二: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①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②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2)作用:
①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政策资源都十分有限,执行一项本不该继续的政策,政府不仅付出实际成本,而且有机会成本。
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制度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不终结失败的或失效的,就会给其他政策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破坏整个政策执行的大环境。
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废止古董法规,提高政策效率,月球大使馆”)
知识点三:政策终结的对象
①权力与责任
政策执行者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履行和责任承担,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放弃。
②政策功能
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提供的服务或管制,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
③相关组织
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和撤销。不论哪种形式的组织终结,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
知识点四:政策终结的形式
①废止
即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终结手段。
②替代
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我国企业利改税政策、农村费改税政策、城市医保代替公费医疗”)
③合并
就是指旧的政策虽然被终止,但是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去。分为两种: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政策。
④分解
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⑤缩减
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重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的实现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知识点五:政策终结的障碍
①心理方面的障碍
来源: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
②组织方面的障碍
组织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特别在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的生存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骤然增大。
③社会方面的障碍
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去抵制政策的终结。
④法律方面的障碍
一项政策的终结、一个组织的撤销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这个操作过程时十分复杂的,且那些已经上升为法律的政策如果被推翻会使人们对立法的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⑤资源方面的障碍
一是沉没成本:主要指业已投入到原有政策里的资源。
二是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终结行为本身也许付出很高的代价,这不仅是费用方面的问题,也可能牵扯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知识点六:政策终结的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能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但宣传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分,给受信者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宣传工作得不偿失。
②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政策的终结往往伴随观念的变迁,原有政策的立论基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应注意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创新观念,改变认识。
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队伍的规模,是决定政策终结成效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政策终结应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撑,而评估结果公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④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
及时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使人们在市区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到一些新的期望,从而大大减少政策终结的争议和阻力,但却对实际操作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养路费改税问题”)
⑤作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
进退两难时,折中是唯一选择。政府面对现实压力,放弃较高的目标期望值,以条件退让的方式,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妥协并非是软弱,而是代表了一种民主的精神。但政府必当讲求原则。
⑥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重庆市政府创新举措”)
从源头上解决政府部门规制泛滥的良方。实际上是对“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治精神的一种生动彰显和具体阐释。有利于强化对政府行为在时效上的规则约束,提高行政效率。
篇二: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篇三: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整体性,政策是配套,就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用以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分配功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公平优位。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在通常的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公共政策要素有: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心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
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他子系统的活动。对政策过程的监控,即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9.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10.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1.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12.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
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
13.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
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
14.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
15.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6.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①职业团体。②群众团体。③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
17.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18.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即指出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性。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由此可以增强执行人员对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如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资源量的要求等。
19.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20.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3)双重优化。(4)心理效应。
21.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2.简述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
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3.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24.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一般了解到一般了解,从一般了解不多到一般了解较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
2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26.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2)动态性。(3)交叉性。(4)突发性。所以,我们的政策,既表现出它的刚性,又表现出它的弹性。执行政策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策略上的灵活性相结合。
27.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1)抵触型。(2)僵化型。
(3)滞后型。(4)折扣型。(5)结构型
28.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29.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30.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31.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3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
(1)严格禁养;(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关键性能
方案
严格禁养
有条件的养狗
社会安全
文化伦理需卫生问题求
×
任意养狗
×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遛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
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33.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34.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
35.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36.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系统的基本属性主要有:(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
37.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整体性。(2)综合性。(3)最优化。(4)可行性。
38.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任一给定系统,都需要贯彻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
(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公共政策部门提供了可能,使管理和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
(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
(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
39.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
40.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
41.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42.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43.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4)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44.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1)知识化与信息化。(2)民主化。(3)科学化。(4)高效化。
45.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6)创新超前观念。
46.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
47.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1)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4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49.你如何基本掌握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开征燃油税是为一般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50.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51.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基本掌握:(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性。
52.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53.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54.如何基本掌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基本掌握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55.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56.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57.简述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民主化;(5)公共政策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 概论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