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0.7875in0.5902778in0.7875in0.5902778in;}.p1{text-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党课: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独特优势,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些独特优势的全面形成和坚持发挥,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自觉自信、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深刻的历史智慧,成为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和安身立命的政治基础。借此机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理论底蕴:以马克思主义铸牢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指导思想之魂
指导思想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勇毅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强基石,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塑造的根本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斗争策略,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上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新的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各族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马克思主义奠立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基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内蕴于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无本之木。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实践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于顺境中开拓进取、无坚不摧,于逆境中努力奋起、无往不胜,就是因为理想信念之光不灭,始终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思想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清醒。这份信仰的坚定不移,根本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以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历史动因,在此基础上并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与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这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贯通融合,才能在实践中展现思想伟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相互联系、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贯穿其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精髓与中国实践深层互动、积极同构,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之种在中国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保持独特优势的一条根本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清醒的理论自觉。
二、文化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之根
任何一个政党都应该植根于它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互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道德尺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独有文化养分、赋予鲜明中国特色。我们要以“第二个结合”为实践之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丰厚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独有文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包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形成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苦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贞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创新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概,培育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家园,构筑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显著的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因子和宝贵精神财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仅被重新贯通、凝聚、升腾,还在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独有文化养分,也为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奠定深厚精神基础、提供坚强精神保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理论创新赋予鲜明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建构,并有效指导中国实践,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大同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崇尚修德的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万物相联的观点、“自由人联合体”“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高度契合。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贯通,并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使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源泉,支撑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其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结合的过程中,也支撑着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共产党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三)以“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这个结合,才能点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火炬,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同时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先进思想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提供源源思想动力。在实践中,我们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激发文化主体的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创造,文化就不会发生发展;没有创新创造,更不会造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自觉,以“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价值载体,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坚决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侵蚀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蔓延的消解,切实增强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建设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历史底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中国共产党繁荣富强之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承担民族复兴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优良素养将使其能够最广泛地凝聚全民族的共识和思想,汇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也将不断得到强化和淬炼,使全体中华儿女对党的信心信任信赖更加坚定。
(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道路的探索和开启。正当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在苦难和挫折中抗争求索之时,马克思主义诞生,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就将之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把中华民族推向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李大钊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指出:“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发展进步开启历史新纪元,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揭开历史新篇章。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开创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昭示着中国和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各项事业显著改善,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根本扭转、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把历史的车轮推入了正确轨道,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植根于历史、立足于现实、面向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连接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使命而生并受使命驱动的伟大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正是中国共产党毅然担负起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会一以贯之持续落实、不懈推进,不断展现出光明前景。因此,在锚定中心任务为推进复兴伟业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另一方面,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正确方向指引。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正确可行的方向和道路指引。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价值底蕴:以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践行中国共产党爱民为民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作为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践行爱民为民之情。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从成立之初就深刻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没有自身任何特殊的利益。中共一大纲领中鲜明地指出“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党的二大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合,映照出使命型政党初心使命的精神本源,体现出党的政治素养的崇高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恪守初心使命,始终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牢记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以人民为价值、以人民为导向、以人民为尺度,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全部实践,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置于最高位置,紧紧团结与依靠群众,以更为主动的历史创造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衷心拥护,凝聚起推进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有了人民的支持,党才有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有了人民的信任,党才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有了人民的智慧,党才有了执政兴国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坚持人民至上在党治国理政和长期执政中的伟大道义力量和科学真理力量,成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实践指向和根本遵循。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人民一旦认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曾也不会改变;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把自觉的人民立场作为现实的工作取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并践行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强调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我们党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织密民生保障网;同时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然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之以恒、善作善成,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只要全党能够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做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一定能够变宏伟蓝图为美好现实,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 充分发挥 始终坚持 党课: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独特优势